這是我今年看到最喜歡的一套書,推薦給大家。 說到清朝晚年跟慈禧,以前念國中的時候,教科書把這段歷史形容的無比黑暗,慈禧就是一個昏聵無能的白痴,是一個把持朝政的守舊派,大清就毀在這老太婆手上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,跟著咸豐倉皇北狩熱河,咸豐皇帝在熱河去世,臨走之前,留下顧命八大臣跟兩宮太后共同扶佐六歲的小皇帝。結果慈禧的權力慾望太強大了,加上肅順、載垣、端華...顧命八大臣實在太跋扈,居然大聲爭論咆哮把小皇帝嚇哭了,而且還嚇尿了。
所以慈禧就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,把顧命八大臣殺的殺的,充軍發配的發配,於是恭親王上台執政,慈禧得以垂簾聽政,加上慈安憨厚又是半文盲,慈禧就成了代行皇帝權力的主要角色,然後,大清就一團漆黑,中法戰爭失掉了越南,甲午戰爭直接打折了大清的脊椎,自強運動30年,一朝回到解放前。
接著,甲午戰爭過去才五年,慈禧居然向世界11個國家宣戰,這些不是非洲國家,都是世界列強,這大概跟台灣對美、日、中、俄同時宣戰差不多,結果八國聯軍攻入北京,簽訂辛丑條約,中國至此淪為半殖民國家,連最基本的治理主權都被剝奪。要說慈禧對大清的貢獻,應該就是她死了! 以上大概就是教科書跟當時老師教得主論調,因為大清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加上又亡國了,所以很容易基於結果把大清跟慈禧說得很爛。
但當我們把鏡頭拉近去看,會發現壓根不是這回事。你會看到一個早年喪父、年輕時丈夫就去世,中年喪子,接著,養大一個親姪子,結果晚年跟他反目的女人,你會看到她的無比悲戚。但她必須面對,因為在這個位置不容許他悲戚。你會看到她施展權力心計,拿捏權術,平衡政治的能力,也會看到她話鋒所到之處,大臣們無不驚駭的時候。
在她支撐下,大清迎來中興,太平天國平定了,捻亂平定了,新疆收回來了,曾紀澤收回伊犁(大清居然讓沙俄吐出領土),大清北洋水師世界第七,東亞第一,雖然丟了越南,但中法戰爭跟法國打了個平手,大清國運蒸蒸日上。如果她在這時候離開人世,我想她很難不被後人所稱頌。
但歷史沒有假設,接下來,她歸政光緒,沒多久甲午一戰,大清被打殘了。跟光緒失和,讓他處境備感難堪無奈,最糟的是她搞出八國聯軍,直接把大清變成半殖民國家,即便最後她奮力一搏搞改革,但改到半途,她走了,而大清也在不久後亡了。這後半段是前面無法彌補的傷害,因此,她也很難有好的歷史評價了。
慈禧前傳、玉座珠簾上下兩冊,開始敘事的時間是英法第二次聯軍攻入北京,咸豐北狩。一路到同治皇帝離世這階段。我說說幾個我覺得很棒的段落
一、慈禧跟慈安為了讓安德海回北京跟恭親王聯繫上,所以安排安德海去調戲慈安的貼身宮女雙喜,最後安德海被敬事房掌嘴,打落三個牙,被發回北京當苦差打雜。一開始,不知道為何寫這一段,等到安德海回北京,才知道這手段。接著,恭王跟幕僚們商討起來,其中一段讓我也深感讚嘆,有人問起慈安太后的態度,幕僚說到,安德海跟雙喜唱雙簧,慈安必然參與其中,也藉此得知慈安跟慈禧是一條心,小處看出大文章。
二、殺肅順這段讓我膽戰心驚。肅順行刑那段,有一個篇章是透過劊子手的視角跟感受來描述的,我自己看得都有些不忍,不單是對肅順,也對小人物心裡的糾結感到震驚與不忍。我不得不佩服高陽的文筆跟認知能力,可以寫出劊子手怎麼砍頭的手法、心境與糾結。
三、安德海假傳懿旨騙錢這段也是很精彩。如果狐假虎威,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,這手法實在厲害。他先跟太后說去拿首飾,也跟太后請假順道回家看看,接著,拿著首飾回家去接見他要騙的人。對那個人先擺身分,然後說幾件宮內的秘密,接著拿出首飾給他看,把這人就整個唬住了。後面假傳懿旨那段更是精彩了。
四、慈禧駁斥恭親王。慈禧、慈安跟恭親王經過一段蜜月期後,就開始有些矛盾累積,加上安德海的挑撥離間,這矛盾終於爆發了。此時,有個叫蔡壽祺的言官彈劾恭親王,慈禧便拿這個做文章,想要敲打敲打恭親王,於是有天軍機要退出的時候,慈禧就叫住恭親王說道:『有人要參你。』一般來說,臣子聽到這句話,就要免冠叩頭,跪下說:『臣聽參。』
結果恭親王居然大聲反問是誰 ! 最後讓慈禧不得不說是蔡壽祺。恭親王此時怒道:『蔡壽祺不是好人,他在四川還有案子,不乾淨。』這就是咆嘯朝堂,以下犯上了。 所以慈禧接著就召開會議要議處恭親王,這裡有個大學問了,慈禧實在太厲害了。他這天召見的人,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叫做周祖培的,慈禧誤以為他是自己人,沒想到他是恭王的人,所以論事之間,留了餘地給恭親王,讓恭親王有機會扳回來。
慈禧是個聰明人,同時也是個狠人,直接寫了一篇上諭,這篇上諭錯字連篇,語句不順,明發的話,肯定會被笑話的,但慈禧就是敢寫,要求臣下稍作調整,她就是要明發。 這可是上諭,代表大清最高的律法跟權威,直接把恭親王迴旋的空間堵死。文中數落恭親王的不是,直接讓他退出軍機處,看到上諭的大臣都被當中的意思給驚到,對慈禧的能力與權威感到敬畏。
五、同治皇帝計殺安德海。安德海除了搬弄是非挑撥恭親王跟慈禧的關係,也會仗著慈禧的勢,到處亂來,甚至爬到皇帝頭上去了,也因此,同治皇帝一直想要殺掉他。後來好不容易等到機會,在安德海出京的時候,在慈安的首肯下,加上恭親王與封疆大臣沈葆楨的夥同作業,來的先斬後奏,把安德海殺了。 一環扣一環的連環計,相當精采。
六、慈禧的內心轉換。殺安德海,同治選后,都讓慈禧內心難過了一把,怎麼自己生的孩子,不向著自己,處處違逆自己。隨著同治親政,慈禧的權力也跟著要慢慢消失,未來只能獨守著宮宇樓台,想著不禁傷感。同治皇帝如果身體好,又爭氣些,以後的歷史就沒有慈禧甚麼事情了。 但歷史就是那麼愛開玩笑,同治皇帝身體不好,又愛到處亂跑,私下微服出巡,甚至去逛妓院,最後得了梅毒。
好死不死,同治皇帝後來得了天花,這病症可大可小,本想細心調理個100天就好了。這時候,慈禧擔心權力在這百日內被奪走濫用,因此,跳出來再度垂簾聽政,在這可以看出,慈禧對於權力的矛盾,他是愛權力,但他更愛他兒子,所以交出去,但有機會在握著,她也不覺得不妥。
本想說掌權個百日,等皇帝身體好了再說,沒想到皇帝的梅毒竟然一併爆發,最後同治皇帝就死在這病上。對面巨變,慈禧先跟慈安商量好,在恭親王、近支親王、大臣面前,乾綱獨斷地說:將惇親王的小孩載湉入繼給咸豐皇帝,然後,讓載湉承接皇帝位置,這個人就是光緒皇帝了。也因為光緒皇帝僅四歲,所以太后自然要在垂簾聽政了。
一個女人早年死了爸爸,死了丈夫,她當起嚴父管教小孩,結果兒子怕她,疏遠她。好不容易盼到小孩長大,孩子卻老跟她唱反調,盡做她傷心的事情。等兒子親政了,卻沒想到兒子不爭氣,政務能力不佳,又不努力上進,到處亂跑亂搞,最後,竟然英年早逝,讓她著白髮人送黑髮人。其中的悲涼,讓人不忍。
因為書的內容相當多,實在無法一一陳述。推薦給大家,有空可以去看看。